【主編專欄】我們習慣從「不滿意」開始創作
【主編專欄】
一顆作品的完成,需要多少次不滿意?
如果你覺得我們的貝果只是好吃,那可能還沒發現它背後的用心與複雜性。
甜蜜點的每一顆貝果,在上架前,平均經歷超過 10 到 20 次的版本測試。
有些人把這叫做浪費時間,我稱之為「創作的最低標準」。
這樣的堅持,不是出於市場競爭或成本計算,
而是我作為總監,對風味細節有種過度認真的執著。
我想做的,不是一顆「大眾接受」的貝果,
而是一顆,會讓你懷疑人生怎麼沒早點認識它的貝果。
我們常說,我們做的是「貝果界的達文西工藝」——
不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多偉大,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很瘋。
瘋到為了還原記憶中美國吃到的肉桂卷風味,我吃了超過 30 次;
瘋到為了確認一個醬料比例的差異,我可以只改 5g、再測 3 輪;
瘋到即使有個組合很有市場話題性(像是麻藥玉米),
但我吃了十幾次就是過不了心裡那道關,最後還是砍掉。
我不要只有「創新」,我要的是 美味的發明。
我們開發口味的邏輯,不是隨便疊食材、堆浮誇,
而是像做一首有節奏的音樂。
最先考慮的是味道,然後是口感,然後是——節奏感。
你得在第一口吃到亮點,在第二口感到驚喜,
在最後一口感受到餘韻。
像我們的「焦糖脆脆花生巧克力驚喜」:
使用甜點等級的伊斯尼焦糖丁、自煮焦糖醬、再搭配台灣花生醬,
還有些微可可豆,層次就像低音貝斯慢慢收尾,
吃到最後會想要重播一次。
我們當然也有「怪東西」系列,像是:巴蜀麻奶牛肉鍋。
這些不是為了吸睛,而是因為我們能把「你以為不能吃的組合」,
做成會讓你一吃就沉默的驚艷。
不是惡搞,是精算。
是我們對「用吃,去體會世界的可能性」的執念。
是的,我因為長期試吃、每天吃貝果,體重有些微上升(笑)。
有時候我會後悔,更多時候,我覺得這是我對熱情的代價,
一種不需要別人認同的浪漫。
我們不只是做貝果,我們在做一種生活的藝術。
不是最省成本,也不是最速成,
而是你吃下去會覺得:「哇!這人有病,但我尊重。」那種感覺。
如果你願意走進這場味覺革命,
我們隨時等你。
我們下一顆作品,已經在發酵了。
— 甜蜜點總監/偶爾當主編 Jamie
你身邊那位胖了幾公斤但還在狂試貝果的偏執份子
2025.06